HI,欢迎来到期刊之家,学术咨询热线:18516839303
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

医护晋升写科普怕术语“捣乱”?3个「转化妙招」让群众秒懂,专业性丝毫不减,评审都夸好!

时间:2025-10-27 10:13:13

医护人员在面临晋升职称这一重要职业节点时,撰写科普文章成为了展现自身专业素养与知识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不少医护人员心中都会存有一个担忧:科普文章里术语堆砌过多该怎么办?毕竟,过多的专业术语可能会让普通群众望而却步,难以理解文章内容。但实际上,只要掌握3个实用的「转化技巧」,就能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普通群众也能瞬间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,同时还能确保文章不失专业性!这样的科普文章,就连评审老师在审阅时都对此赞不绝口,认为其既专业又接地气!

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,协助一位规培医生撰写了一篇关于高血压的科普文章。在初稿中,文章里充斥着大量诸如“靶器官损害”“血管紧张素系统”等专业术语。这些术语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或许耳熟能详,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,却犹如天书一般。为了检验文章的可读性,我让这位规培医生将文章拿给在候诊区等待就诊的大妈阅读。大妈接过文章后,眉头紧紧锁住,仔细阅读了一番后,无奈地说道:“医生,你讲的我完全听不懂。”这一反馈让我们深刻意识到,在进行健康科普时,最忌讳的就是将原本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的“专业”内容,变成了让群众望而生畏的“晦涩难懂”之语。

其实,在过去的半年里,我在撰写科普文章的过程中,不断摸索与实践,逐渐总结出了三个能够有效避免术语堆砌的实用技巧。这些技巧就像是三把钥匙,能够打开普通群众理解专业知识的大门,既能让读者轻松理解文章内容,又能保持文章的专业性,在评职称时还能让评委切实感受到文章的“接地气”。下面,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三个技巧

技巧 1:术语翻译三步走,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日常语言

当我们在撰写科普文章遇到专业术语时,切不可生硬地直接将其使用在文章中。正确的做法是,先按照“找类比→说功能→给场景”这三个步骤对术语进行拆解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读者就能立刻理解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概念。

例如,在撰写关于糖尿病的文章时,如果直接说“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”,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来说,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。这时,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:我们的身体中有一个被称为“血糖搬运工”的角色,它就是胰岛素(找类比)。胰岛素原本就像一个勤劳的小工人,能够将我们摄入的糖分搬运到细胞中,作为能量使用(说功能)。但是,如果我们经常吃甜食且缺乏运动,就相当于给这个小工人增加了过多的工作量,还不给它足够的休息时间,久而久之,这个“搬运工”就会变得懒惰,不再积极工作,糖分就会在血管中堆积,导致血糖升高(给场景)。通过这样的拆解,原本复杂的专业概念就变得生动形象,易于理解了。

再比如,“窦性心律不齐”这个专业术语,如果直接在文章中提及,读者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恐慌。我们可以将其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表述:“心脏跳动就像打鼓一样,有一个‘总指挥’叫做窦房结(找类比)。在窦房结的正常指挥下,鼓点是非常有规律的,就像一首节奏稳定的乐曲。但是,当窦房结感到疲劳或情绪激动时,就如同指挥有些手忙脚乱了,鼓点可能会稍微乱一些(说功能)。比如,年轻人熬夜后偶尔会感到心跳加快,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种原因,无需过于担心,就像偶尔的鼓点小失误,并不会影响整首乐曲的演奏(给场景)。”通过这样的描述,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“窦性心律不齐”这一概念,而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。

正如卫健委所说,科普应该“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语言”。通过这样的拆解方式,我们既不会遗漏任何关键信息,又能让文章比单纯地讲解术语要易懂10倍,真正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。

技巧 2:用问题 + 答案的形式代替术语 + 解释,增强代入感

在撰写科普文章时,不要一开始就抛出术语,让读者一头雾水。而是应该先换位思考,考虑读者可能会提出的问题,然后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相关知识点。这种方法既能让读者感到亲切,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,又能有效地传授知识。

例如,在撰写关于高血脂的文章时,不说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”,而是先提出问题:“为什么有些人不怎么吃油腻的食物,血脂还会高呢?”这个问题贴近生活,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。

然后回答:“在我们的血管中,有一个被称为‘坏脂肪’的家伙,它会在血管壁上堆积,就像小石子一样(这里不直接提及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’,而是先描述其作用,让读者更容易理解)。当这些‘坏脂肪’堆积过多时,血管就会变窄,就像水管长了水垢一样(打比方,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)。时间一长,就可能堵塞血管,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,这就是血脂高带来的危害(给出后果,让读者明白问题的严重性)。”

相比之下,直接堆砌术语就像是在“念课本”,枯燥乏味,让读者难以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。而问题 + 答案的形式则更像是在聊天,轻松自然,大家都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,深入了解相关知识。在评职称时,评审老师也会觉得“你懂得读者的需求”,这样的科普文章更容易获得认可。

技巧 3:术语出现次数不超过2次,重点放在“怎么办”上

在实际撰写科普文章的过程中,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使用术语(比如评职称时需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性),那么最多提及2次。其余部分则应重点讲述“读者能够做什么”,而不要过分纠结于术语的解释。因为对于普通群众来说,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应对健康问题,而不是专业术语的详细定义。

例如,在撰写关于骨质疏松的文章时,第一次提到“骨密度”时可以这样写:“医生会通过骨密度检查来判断我们的骨头是否足够‘结实’(第一次提到,并给出解释,让读者对骨密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)”。之后,就不要再反复提及“骨密度低”了,而是改成“骨头变脆了”这种更通俗易懂的表述,并重点讲述:“想要让骨头保持不脆,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。比如,每天喝300毫升牛奶,为身体补充足够的钙质(怎么做,给出具体的行动建议);每周晒3次太阳,每次晒15 - 30分钟左右,注意不要在中午阳光过于强烈的时候晒,可以选择上午或下午阳光相对温和的时候,让皮肤适当接触阳光,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,帮助钙的吸收(每次晒多久,怎么晒,详细说明晒太陽的注意事项);不要总是坐着不动,可以爬爬楼梯,活动一下筋骨,跳跳广场舞也是不错的选择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愉悦心情(在哪儿进行,提供适合活动的场所建议)。”

上次我撰写这篇关于骨质疏松的科普文章时,只提到了1次“骨密度”,重点围绕如何预防和应对骨质疏松展开。文章发布后,读者在评论中纷纷表示“终于知道该怎么保护骨头了”,感受到了文章的实际指导意义。评审老师也称赞“重点突出,实用性强”,认为这样的科普文章真正做到了为读者服务。

最后说句实在话,评职称时的科普文章并不是在“比拼谁的术语多”,而是在“比拼谁能让读者真正用得上这些知识”。我们撰写科普文章的初衷是为了传播健康知识,帮助群众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。避开术语堆砌,并不是降低了标准,而是让知识能够真正地走出专业领域,走进群众的生活,帮助到更多的人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科普文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力量。
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,仅供欣赏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(email:mlunwen@163.com),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。

相关期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