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5-07 14:44:29
昨天傍晚时分,我接到了一位作者的来电。电话那头,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与纠结,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。他跟我倾诉,自己精心撰写并投递了一篇SCI文章,在漫长的等待中,度日如年,近几个月的时间里,心里一直悬着一块大石头。好不容易,审稿结果终于姗姗来迟,本以为会迎来期盼已久的好消息,可当他看到评审意见的那一刻,整个人仿佛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,直接“原地晕倒”。
此次审稿,共有三位审稿人参与。其中,两位审稿人给出了大修的意见,而另一位则直接判了退稿。编辑最终给出的决定是“Major revision”(大修)。然而,那位给出退稿意见的审稿人态度十分强硬且明确,直言作者所研究的材料“相较于另一种材料,潜力不足、性能欠佳”,甚至毫不留情地写道:“这个研究方向意义不大,建议直接拒稿。”更让作者感到压力倍增的是,编辑还特意着重强调,修改后的稿件将会继续送回给这位给出退稿意见的审稿人进行复审。
作者在电话里满心焦虑地问我:在这种情况下,还有必要继续修改这篇文章吗?还是干脆撤稿,另寻他处重新投稿呢?说实在的,我无法替作者做出最终的决定,毕竟这关乎他个人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。但咱们可以针对这一具体情况,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。
在学术投稿的圈子里,很多人一听到“退稿”两个字,就立刻觉得这篇稿子没戏了,仿佛被宣判了“死刑”。其实,关键还是要看编辑给出的最终决定。在SCI审稿流程中,如果编辑给出的是“Reject”(拒稿)决定,那确实意味着这篇稿子彻底没了机会;但只要编辑写的是“Major Revision”(大修),哪怕其中有一位审稿人给出了退稿意见,编辑也是愿意给作者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的。
这背后的深层含义其实相当明确:编辑并没有完全采纳那位给出退稿意见的审稿人的观点,但他也不敢轻易忽视,毕竟同行评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底线,不能随意打破。于是,编辑巧妙地把这个“烫手山芋”又抛回给了作者,让作者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篇文章的价值——如果作者能够妥善处理好两位给出大修意见的审稿人所提出的问题,同时也能给那位“死磕型”的审稿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回应,那么这篇文章依然有很大机会被录用。
这种类型的评审意见,往往最让作者感到头疼不已。它并非像常见的那样,挑你数据不够准确、研究方法不够细致等问题,而是直接从研究选题这个根本层面动摇了文章的价值——一句“你的研究方向不如别人”,就好像是在对作者说:“你根本就不该做这项研究。”
遇到这种情况,作者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,而是需要保持冷静,客观地评估对方观点是否存在误区:
其一,作者需要认真思考,自己研究的材料是否真的完全处于劣势?有没有某些独特的性能或特性,是对方推荐的材料所不具备的?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方面,自己研究的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其二,作者要审视自己的研究意义是否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场景?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下,自己所选用的材料是不是反而更具性价比、更容易加工、更加环保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这就是文章价值的重要体现。
其三,作者需要回忆一下,在文章的引言或讨论部分,有没有提到过对方推荐的那种材料?如果之前就已经和它做过对比,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,也可以借此机会补充一段深入的讨论,让文章看起来并非“毫无自知之明”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总而言之,作者要做的不是和那位审稿人硬碰硬地争辩,而是巧妙地承认对方所提及的材料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,但同时也要清晰地说明——自己的研究同样有着它存在的价值,而且这个价值是实实在在、有据可依的。只要作者说得合理、说得专业、说得有逻辑,即便那位审稿人再固执己见,他也很难在没有新理由的前提下,继续坚持退稿的意见。
说到底,作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:这场“战斗”打得值不值。
修改文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而且对审稿人进行“讨好”式的回应也未必能够成功,那还不如直接更换期刊重新投稿呢?这就需要作者综合考虑几个现实因素。
1、期刊档次如何?
如果这是一个中上水平、你一直梦寐以求想要发表的目标期刊,那么大修状态其实已经是你最接近被接受的门槛了。此时选择放弃,着实有些可惜,毕竟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2、你对修改意见的信心程度
如果两位给出大修意见的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明确具体,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,而那位给出退稿意见的审稿人的意见,你觉得可以采取“软着陆”的方式进行处理,那么这次修改不妨大胆一试。
但如果作者看完三位审稿人的意见后,只觉得每一句都在挑战自己的信心,不断压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而且连从哪里入手进行修改都感到发愁,那么这可能说明问题并非仅仅出在评审意见上,而是这篇文章可能确实在准备阶段就不够充分。此时,与其拖着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不如果断撤稿,重新整理思路,再战其他期刊,这样反而更加利落干脆。
编辑说“会再交给退稿那位审稿人”,是不是在暗示作者别改了呢?其实,有些期刊是默认把返修稿送回原审稿人的,这是其既定的流程要求,并非针对某一位作者。编辑并不站在任何一方,他只关心是否能够把这篇稿件合理地处理完毕。
他特意提到那位给出退稿意见的审稿人,一方面是在告诉作者“这位审稿人还会继续较真”,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作者:这一关是最难过的,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。反过来说,只要作者能够顺利通过这一关,那么文章大概率也就能够被录用了。
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,仅供欣赏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,仅供学习和参考。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(email:mlunwen@163.com),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。
特别声明: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展示及介绍,不是任何杂志官网,不涉及出版及书籍 发行事务,特此申明。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互联网公开数据,如有侵权,请立即联系我们网站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
湘ICP备2022022905号-2 © 版权所有:湖南云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